-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927076
- 條形碼:9787516927076 ; 978-7-5169-2707-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本書特色
24節氣 易經 古畫 古詩,這一次我們看見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融合這一切偉大的思想力量,只為助力今天的你,消解山大的壓力和莫名的焦慮,安然的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內容簡介
本書以《易經》的古典辯證哲學為底層邏輯,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以相關的古代繪畫和詩歌作品為素材,串聯起一個季節輪回周期,構建起一個全新的復合文化框架。
時以為序,《易》以明理,畫以成象,詩以傳情,統而合之,以便讀者可以既深入又直觀地審視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生存觀和發展觀。
為了便于讀者比對認知和綜合理解,本書采取了模塊化的方式,將每一節氣的內容分為“節氣簡介”“應時之征”“順時之人”“當時之務”“時節風物”這幾個模塊,并在各個模塊中綜合配對與當前節氣相應的畫作、詩歌,進行簡練精要的解讀,以便讀者輕松觀覽古人筆下當前節氣的物候、人為和時務。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目錄
立春 **章 蒙以養正
雨水 第二章 無往不復
驚蟄 第三章 柔進上行
春分 第四章 壯勿妄動
清明 第五章 有孚改命
谷雨 第六章 君子夬夬
立夏 第七章 容民蓄眾
小滿 第八章 品物流形
芒種 第九章 自天佑之
夏至 第十章 品物咸章
小暑 第十一章 渙奔其機
大暑 第十二章 遁而亨也
立秋 第十三章 天下化成
處暑 第十四章 有命無咎
白露 第十五章 無初有終
秋分 第十六章 下觀而化
寒露 第十七章 明入地中
霜降 第十八章 剝床以足
立冬 第十九章 時止則止
小雪 第二十章 陰始凝也
大雪 第二十一章 往蹇來反
冬至 第二十二章 中行獨復
小寒 第二十三章 剛柔始交
大寒 第二十四章 大亨以正
附文 ? 春節民俗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相關資料
古人把關于時光的典章稱為“歷法”“時令”,顯著表明了其規范性和強制性。《禮記·月令》是戰漢時期撰集的一部儒家時令典籍,書中強調,包括帝王在內的人,都不自由的,人們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規律。月令就是時令,時令大于政令,代表了天地萬物的根本規律。生產規律應以自然規律為依托,政令不能站在時令的對立面去對抗它。
《禮記·月令》中,詳細總結了太陽下的四季十二月的多種征候,對每個月的物候現象進行了列舉:
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涉負冰,獺祭魚,候雁北,草木萌動。
仲春之月——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季春之月——桐始華,田鼠化為絮,虹始見,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孟夏之月——螻煙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鸚始鳴,反舌無聲,鹿角解,蟬始嗚,半夏生。
季夏之月——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鷺,腐草為螢,土潤海署,大雨時行。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仲秋之月——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
仲冬之月——鹖鴠不鳴,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夏小正》《呂氏春秋》《禮記》等各個典籍中列舉的物候標識只是隸屬于某個月,不同典籍中物候標識的說法也各有不同。從《逸周書·時訓解》開始,才將月令物候依托節氣時段,框定在五天的時間節律之中,正式提出了“七十二候”的概念。
古人把關于時光的典章稱為“歷法”“時令”,顯著表明了其規范性和強制性。《禮記·月令》是戰漢時期撰集的一部儒家時令典籍,書中強調,包括帝王在內的人,都不自由的,人們利用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規律。月令就是時令,時令大于政令,代表了天地萬物的根本規律。生產規律應以自然規律為依托,政令不能站在時令的對立面去對抗它。
《禮記·月令》中,詳細總結了太陽下的四季十二月的多種征候,對每個月的物候現象進行了列舉:
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涉負冰,獺祭魚,候雁北,草木萌動。
仲春之月——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季春之月——桐始華,田鼠化為絮,虹始見,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孟夏之月——螻煙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仲夏之月——螳螂生,鸚始鳴,反舌無聲,鹿角解,蟬始嗚,半夏生。
季夏之月——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鷺,腐草為螢,土潤海署,大雨時行。
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仲秋之月——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
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氣上騰、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
仲冬之月——鹖鴠不鳴,虎始交,荔挺出,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季冬之月——雁北鄉,鵲始巢,雉雊雞乳,征鳥厲疾,水澤腹堅。
《夏小正》《呂氏春秋》《禮記》等各個典籍中列舉的物候標識只是隸屬于某個月,不同典籍中物候標識的說法也各有不同。從《逸周書·時訓解》開始,才將月令物候依托節氣時段,框定在五天的時間節律之中,正式提出了“七十二候”的概念。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進一步界定了“二十四節氣”與“候應”的規律。他以二十四節氣為主線,將每個節氣分成三個候。一候為五天,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為“候應”,共集錄解釋“七十二候”。按其中描述的現象,我們可以把七十二個物候分為生物物候和地理氣候兩大類。生物物候中,以數量排序的話,出現頻次高的是鳥類,其次是植物類,第三是蟲類,第四是獸類。
可見鳥類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敏感,所以往往成了古人的消息載體。雉雞、黃鸝、戴勝、蒼鷹、鵪鶉、伯勞、燕子、大雁,都是節氣的報信者。“七十二候”中,也有一些較為怪異的動物之間互相轉化的問題,比如“鷹化為鳩”“雀入水為蛤”“雉入于淮為蜃”“田鼠化為鵪”。其實這里講的不是誰化
為誰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隨著不同節氣的變化,動物們有的隱匿藏身了,有的出來活動了。說的其實是動物們在大自然的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規律。“七十二候”中總結三種動物物候時都用了“祭”字,比如孟春的“獺祭魚”、季秋的“豺狼祭獸”和孟秋的“鷹祭鳥”。這里的祭,也不是真的指祭祀,而是描述動物們像人們祭祀一樣陳列和擺放獵物,也有儲存食物的含義。這其實也是對動物之間獵殺的一種文雅說法。
古人的一年:中國畫里的24節氣 作者簡介
著者:王三悟
文化學者,在中國古畫、古代文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持續幾十年的研究積累。曾出版《古畫里的人生:抵達生命的平衡與自渡》《中國畫超有趣 吾心安處 》《中國畫超有趣 人間煙火》2020 年初開設抖音號“觀悟堂--王三悟”,以中國古畫為載體,解讀傳統文化,挖掘人文力量以期為用戶帶來美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