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陳寅恪語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9381
- 條形碼:9787532179381 ; 978-7-5321-793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寅恪語錄 本書特色
◎學術豐碑,道德楷模 陳寅恪先生是近百年來中國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畢生踐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條,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學習陳寅恪,對于讀者治學、為人、處世均有深刻意義。 ◎匯輯零金碎玉,盡力廣搜博引 本書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三十余種旁人的記錄、回憶中廣搜博引材料,按“語錄體”根據題材分治學方法、文明與社會、歷史·種族、歷史·階層、歷史·文化、歷史·其他、文學、自述與回憶等八大類六十五個小類編排,附錄詩作,以凸顯陳寅恪的史識和詩情。錄文不避重復,著重將零散材料匯輯一處,并逐一注明出處,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 ◎依據權威底本,還原學術風貌 本書在選錄時注重???,除依據權威的陳寅恪作品版本外,還參考不同版次印刷本、手寫本或手跡做了校訂,盡力做成一個可靠的摘錄讀本。這個讀本不僅提煉陳寅恪的學術精華,也努力還原陳寅恪有血有肉的精神風貌,讀者可以更好地領會陳寅恪作為一代中國史學巨擘的學與思、言與行。 ◎突破閱讀門檻,方便通覽領會 陳寅恪先生的作品卷帙浩繁、內容龐雜,均以文言文寫成,大多遵其生前愿望以繁體豎排形式印行,閱讀門檻比較高。本書做出了一次全新的嘗試,用更適合大眾閱讀的簡體橫排形式,將陳寅恪的學術精華以“語錄體”逐條呈現,內容精煉,編者又加以適當的按語進行注解,有效幫助讀者突破陳寅恪著述的閱讀門檻,方便通覽、學習、研究。
陳寅恪語錄 內容簡介
《陳寅恪語錄》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對于陳氏講課的記錄、關于陳氏言談的回憶中選錄文字,以編者個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謂竭澤而漁。選錄內容側重適合“語錄”的通論,更加突出陳寅恪的史識。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本編所選錄文字,按“語錄體”根據題材分治學方法、文明與社會、歷史·種族、歷史·階層、歷史·文化、歷史·其他、文學、自述與回憶等八大類六十五個小類編排,并選摘陳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詩作,逐一注明出處,簡體橫排,以期更好地提煉陳寅恪的學術精華,還原陳寅恪的精神風貌,方便讀者閱讀、學習,真正領會陳寅恪的學與思、言與行。
陳寅恪語錄 目錄
編選說明………………………………………………………1
引用文獻及其縮略語……………………………………5
治學方法………………………………………………………1
◎學術獨立………………………………………………1
◎同情與客觀……………………………………………5
◎通則舉例………………………………………………7
◎學術風氣………………………………………………8
◎學術競爭………………………………………………13
◎比較語文學……………………………………………14
◎“合本子注”……………………………………………19
◎“格義”…………………………………………………23
◎歷史與神話……………………………………………25
◎古今類比………………………………………………28
◎史料運用………………………………………………32
◎以詩證史………………………………………………37
◎史料舉例………………………………………………39
◎上古與中古……………………………………………47
◎學術史批判……………………………………………52
◎學人評論………………………………………………57
文明與社會…………………………………………………65
◎中西比較………………………………………………65
◎中體西用………………………………………………71
◎域外文化輸入…………………………………………77
◎佛經翻譯………………………………………………79
◎道德與社會變遷………………………………………81
◎政治倫理………………………………………………85
◎青樓與政治……………………………………………87
◎情愛與婚姻……………………………………………89
◎中古門第與婚姻………………………………………92
◎女性與時尚……………………………………………93
◎社會風俗雜說…………………………………………97
歷史·種族………………………………………………101
◎漢化與胡化…………………………………………101
◎外族血緣的刺激……………………………………104
◎關中本位政策………………………………………105
◎山東集團……………………………………………115
◎山東、藩鎮與胡化…………………………………117
◎蕃將與義兒…………………………………………121
歷史·階層………………………………………………124
◎家族、地域與學術…………………………………124
◎北人與南人…………………………………………126
◎士族與黨爭…………………………………………130
◎宦官…………………………………………………140
歷史·文化………………………………………………148
◎清議與清談…………………………………………148
◎名教、自然與政治…………………………………151
◎竹林七賢……………………………………………154
◎儒釋道………………………………………………156
◎道教雜說……………………………………………163
◎佛教與政治…………………………………………166
◎趙宋之世……………………………………………168
◎姓氏雜說……………………………………………170
歷史·其他………………………………………………175
◎經濟…………………………………………………175
◎制度…………………………………………………180
◎建筑與軍政…………………………………………182
◎邊疆與外族…………………………………………184
文學…………………………………………………………193
◎文學與自由…………………………………………193
◎駢儷與對聯…………………………………………194
◎詩異于史……………………………………………196
◎古典與今典…………………………………………198
◎用典與次生出處……………………………………203
◎佛教與文體起源……………………………………205
◎古文運動與小說……………………………………210
◎新樂府與白居易……………………………………215
◎文學雜說……………………………………………220
◎名篇散論……………………………………………222
自述與回憶………………………………………………227
◎觀世與處世…………………………………………227
◎著述與準備…………………………………………229
◎側重與旁通…………………………………………240
◎買書與讀書…………………………………………247
◎家世與維新變法……………………………………250
◎生平雜憶……………………………………………252
附:詩摘……………………………………………………273
后記…………………………………………………………291
陳寅恪語錄 節選
寅恪少時,自揣能力薄弱,復體孱多病,深恐累及他人,故游學東西,年至壯歲,尚未婚娶。先君先母雖累加催促,然未敢承命也。后來由德還國,應清華大學之聘。其時先母已逝世。先君厲聲曰:“爾若不娶,吾即代爾聘定?!币∧苏埳跃?。先君許之。乃至清華,同事中偶語及:見一女教師壁懸一詩幅,末署“南注生”。寅恪驚曰:“此人必灌陽唐公景崧之孫女也。”蓋寅恪曾讀唐公《請纓日記》。又親友當馬關中日和約割臺灣于日本時,多在臺佐唐公獨立,故其家世,知之尤諗。因冒昧造訪。未幾,遂定偕老之約。 《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補)》,《寒柳》 (附) 昨歸自清華,讀賜題唐公(按:唐景崧)墨跡詩,感謝,感謝。以四十春悠久之歲月,至今日僅贏得一“不抵抗”主義。誦尊作既竟,不知涕泗之何從也。 1931 年9 月23 日致胡適函,《書信集》 戊辰之春,俞銘衡君(按:俞平伯)為寅恪寫韋端己《秦婦吟》卷子,張于屋壁。八年以來,課業余暇,偶一諷詠,輒若不解,雖于一二字句稍有所校釋,然皆瑣細無關宏旨。…… 《韋莊秦婦吟校箋》,《寒柳》 三十余年前,叔雅先生任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任。一日過寅恪曰,大學入學考期甚近,請代擬試題。時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遂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題為《夢游清華園記》。蓋曾游清華園者,可以寫實。未游清華園者,可以想像。此即趙彥衛《云麓漫鈔》九所謂行卷可以觀史才詩筆議論之意。若應試者不被錄取,則成一游園驚夢也。一笑!……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說,當時惟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蓋馮君熟研西洋哲學,復新游蘇聯返國故也。今日馮君尚健在,而劉胡并登鬼錄,思之不禁惘然!是更一游園驚夢矣。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附記,《二編》 陳寅恪于晚間來訪,談中國人之殘酷,感于李大釗等之絞死也。 吳宓日記1927年4月30日 關于思陵御書一事,詳見杜于皇濬《變雅堂文集》七《松風寶墨記》,茲不移錄。寅恪昔年曾于完白山人后裔家,見崇禎帝所書“松風水月”四字,始知于皇此文中“端勁軒翥”之評,非尋常頌圣例語。 《別傳》第三章 寅恪述病及其所感。寅恪甚贊同宓隱居北平讀書一年之辦法。惟謂春間日人曾函邀赴宴于使館。倘今后日人徑來逼迫,為全節概而免禍累,則寅恪與宓等,亦各不得不微服去此他適矣。 吳宓日記1937 年9 月23 日 丁丑之冬時居北平,將南渡江左,臨發之前夕陳援庵先生垣見過……寅恪當時行色匆匆,未敢遽對,及抵長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馳蒼梧瘴海,轉徙至于蒙自,憂患疾苦之中,無書可讀,偶訪鄰舍,得見坊本《通志》,因一披閱之…… 《讀通志柳元景沈攸之傳書后》,《二編》 憶丁丑之秋,寅恪別先生于燕京,及抵長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馳蒼梧瘴海,轉徙于滇池洱海之區,亦將三歲矣。此三歲中,天下之變無窮。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二編》 但寅恪曾游云南,見舊歷臘盡春回之際,百花齊放,頗呈奇觀。 《論再生緣》,《寒柳》 寅恪昔年旅居昆明,偶過某戲院,見懸有“珠歌翠舞古梁州 ”七字橫額,亦襲用吳(按:吳偉業)詩之成句,而失其本旨者之一例。 《別傳》第四章 此次來蒙(按:蒙自),只是求食,不敢妄稱講學也。 1938年5月1日致勞榦、陳述函,《書信集》 及寒假錫予偕寅恪同來,在樓宿一宵,曾在院中石橋上臨池而坐。寅恪言:“如此寂靜之境,誠所難遇,兄在此寫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人住此,非得神經病不可?!? (按:錢穆時居昆明附近宜良西山巖泉下寺中。) 錢穆《師友雜憶》 陳師談及當時的學生運動時說:“我班上的好學生大都是共產黨。我怎么知道的呢?抗戰前那一兩年,上我的課的學生中有些人學得很好。后來有一天我去上課,他們忽然都不見了,我一打聽,才知道是因為國民黨要抓他們,都躲起來了。我由此感到共產黨將要成功,因為好學生都到那邊去了?!? 石泉、李涵《追憶先師寅恪先生》,《追憶》
陳寅恪語錄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后回國任教,歷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清華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合聘教授,兼任其他學術研究機構職務。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挈全家離北平南行,先后任教西南聯大等校。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8年南遷廣州,晚年為中山大學教授,并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著有《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今已匯為《陳寅恪集》。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為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畢生踐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條。 胡文輝,學者、新聞工作者。1967年生于廣州。工作之余,從事學術研究。近年來對陳寅恪研究貢獻尤大,以《陳寅恪詩箋釋》一書為學林稱道。另著有《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現代學林點將錄》《擬管錐編》《廣風月談》《人物百一錄》《洛城論學集》《文史足徵錄》等作品數十部。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