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日史學史脞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0311
- 條形碼:9787522700311 ; 978-7-5227-003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日史學史脞論 內容簡介
《中日史學史脞論》是一部比較文化視野下中日史學及史學思想史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話”“史學”為五大主題,分別拈出若干中日史學發展中的關捩之點與特色話題,條分縷析,叢談脞論,以期勾劃出全球史學史背景下中日傳統史學演進與近現代史學轉型的基本風貌。
中日史學史脞論 目錄
**章 史料
真實與客觀
史料與史學
失傳的《天皇記》
古今書厄
紙上與地下
收之扶桑
井真成的墓碑
《尚書》與《御記文》
雙絕碑
不朽的史料
傳信與傳疑
曹操的形象
乾隆的御制詩
第二章 史家
撰史的動機
鴻門宴
《三國志》與《軍記物語》
曲筆與直書
縱橫自有凌云筆
正史與官修
劉知幾的感嘆
史家與法官
第三章 史用
通古今而篤名教
孔子與《春秋》
中日正統史觀
南北朝的兩統分立
纖瑕不玷瑾瑜
鄭樵與林家學
鑒與鏡
《資治通鑒》與《本朝通鑒》
《愚管抄》的“道理”
事實與評論
第四章 史話
文學與歷史
傳奇與說話文學
講史與說唱文藝
民間的信史
《太平記》與三國故事
《太平記》的史書特質
關羽的三種形象
忠與義
《水滸傳》的歷史考據
歷史的同心圓
第五章 史學
史風的轉變
考據歷史學
崔述與《考信錄》
明治維新與文明史學
那珂通世與《崔東壁遺書》
蘭克與日本實證史學
中國傳統史學的轉型
南北朝正統論事件
中國新史學的發展
呂思勉的新史觀
史以致用
日本疑古史學
“層累地造成說”的由來
京都學派與中國學
唯物史學在日本
唯物史學在中國
結語
參考書目
后記
中日史學史脞論 節選
《三國演義》是一部包含較多史實依據的歷史文學作品:一是歷史背景是真實的;二是絕大多數重要人物在正史中是有名有姓的;三是主要事件的時間脈絡和基本概況是符合正史的。另外還有一點,與傳統史著一樣,作者在文本中也嵌入了相當分量的道德教化內涵。 歷史的文學化和娛樂化有時更有利于道德說教。一旦擺脫歷史真實性的束縛,求善與求美的努力反而可以在更寬廣的時空里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國演義》與正史相比*大的再創作內容不是具體情節,而是蘊涵其中的道德教化思想,即作者——羅貫中以及長期共同參與創作的民間講史者——確立了一種符合正統史觀和傳統倫理的大義名分主題,并且以寓教于樂的方式,絲絲人扣地融進文學虛構的細節描寫中,體現了傳統歷史文學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陳壽寫《三國志》,對于漢末乘勢而起的各路群雄采取了不盡相同的褒貶態度,如對袁紹、袁術、呂布等地方割據政權不乏貶抑之詞。然而,陳壽對曹、劉、孫三家主要政治集團總體上持平允的態度。《三國演義》則不然,羅貫中表現出明顯的尊劉抑曹的態度,對曹、劉、孫三家領袖及所屬各色人物進行了明顯的道德傾向性描敘:正統與篡逆、正義與殘暴、仁慈與奸詐、忠誠與屈節、信任與猜忌、人心所向與人心離散、鉤心斗角與內部團結等,描繪了一幅黑白分明的三國正邪圖。 這當然是文學創作過程中角色對立、劇情矛盾、故事沖突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歷史敘事中有意注入了社會教化的現實意義。羅貫中善于通過塑造反面角色來凸顯正面人物的正義感,將曹操丑化以彰顯劉備,將諸葛亮美化以反襯司馬懿,在劉備集團中凸顯“忠信”“真誠”“情義”“寬厚”“勇氣”“節制”“堅毅”“獻身”等價值觀念,其中不少品格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與道德魅力,這是《三國演義》至今依能得到普通大眾內心共鳴的道德審美原因。 當然,任何道德教化都難免帶有時代烙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留下了一些傳統倫理中的“糟粕”,如在婦女觀方面,作者借劉備之口聲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甚至安排了劉安殺妻為食的故事,在現代人看來實在是毫無意義的敗筆。這個情節在“嘉靖壬午本”中就已出現,寫在第四卷“呂布敗走下邳城”一節中,應該是直接出自羅貫中筆下的。“葉逢春本”同樣出現在“呂布敗走下邳城”一節中,除了細微的差異,也有基本相同的情節。毛宗崗改本第十九回依然照錄不誤。后來的評點者不但未加指責,居然還不忘戲謔幾句。 如果要問《三國演義》渲染的道德價值觀中何者*為重要?回答應該是“忠義”。 “忠”作為一種社會倫理,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春秋時期的“忠”主要體現為相互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誠信關系,《論語》中出現了十八處“忠”,其中六處為“忠信”;《左傳》中出現了70處“忠”,也有十二處為“忠信”。“忠”后來演變成一種上下之間的垂直人際關系,主要就是君臣關系,但也不是絕對無條件的“忠”,而是君臣之間的有條件的對應關系,所以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秦漢以降,“忠”越來越演變為一種單向的、絕對的忠誠,成為臣民對待君主的無條件忠誠,上升為傳統倫理中*為重要的原則,也是各類正史著力彰顯的首要名教綱常。 漢末大亂,王綱解紐,群雄并起,天下英雄擇主而事,傳統意義的上下垂直社會關系“忠”不再是絕對的倫常,需要增加新的條件,這就是“義”。“義”就是“宜”,簡單地說就是合乎正義的原則和行為,《論語》中出現了二十四處“義”,如“君子喻于義”“見利思義”等。問題是,“忠”與“義”之間的關系并非時時統一,有時會出現緊張甚至沖突。三國時期,士人常常需要在忠誠與正義之間作出選擇,羅貫中通過確立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的正面與反面形象,將正義原則置于忠誠原則之上,成功地解決了士人忠誠度的問題。用《三國演義》中常見的話來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因為有了前置的正義條件,“不忠”就成了棄暗投明,“愚忠”變得甚為無謂。 趙云作為公孫瓚部將,與劉備私下訂交,其實是相當不忠的行為。但是,作者卻以極其欣賞的文筆描寫這段棄暗投明的故事,讀者也深深被他們的相見恨晚所打動。個中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將道德正義性融入其中,事先將公孫瓚描寫成一個德才欠缺之人——這與史書中的公孫瓚形象不符——于是讀者對趙云的“不忠”不但沒有反感,而且充滿同情。再如黃忠、魏延都是降將,由于作者鋪陳得當,也沒有引起讀者情緒上的不良反應。劉備人川之后,雖然作者出于尊重歷史而刻畫了趙累這樣的忠臣,但對于絕大多數劉璋政權中的降者,并沒有讓人感到忠誠上的問題,乃是大勢已去,順應潮流而已。當然,像張松這樣主動賣主求榮的人,作者還是在字里行間有所貶抑的,畢竟這種行為已經超越了“不忠”的底線。三國后期很重要的人物姜維也是降將,作者一方面早已確立了諸葛亮正義之師的形象,另一方面巧妙安排了姜維迫不得已的窘境,輕松消除了姜維在忠誠方面的尷尬。至于龐德,其主人馬超與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并且已經歸順劉備,按照忠誠原則與正義原則,龐德不應死心塌地歸順曹操,更不應義無反顧進攻劉備集團,但羅貫中還是將龐德描寫成一個勇往直前、氣貫長虹的正面人物,這么做除了作者尊重歷史,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加倍表現關羽水淹七軍、力擒龐德的神勇,同時也與于禁的投降貪生形成強烈的反差。正是通過這種“忠”“義”復合道德標準,羅貫中成功解決了傳統士人“擇主而事”的倫理困境,體現上下垂直社會關系之間的道德互動性。須知,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正史極力宣揚的“忠臣不事二主”“有死無貳”的絕對主義君臣之道。 ……
中日史學史脞論 作者簡介
李軍,男,山東樂陵人,杭州大學史學碩士,浙江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出版獨著《中國人的處世藝術》(1992年)、《士權與君權:上古漢魏六朝政治權力分析》(2001年)、《傳媒文化史:一部大眾話語表達的變奏曲》(2012年)、《自由的新生:美國內戰風云錄》(2014年)、《電影文化史論》(2021年)。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