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讓生命溫暖謝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88389
- 條形碼:9787519288389 ; 978-7-5192-883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讓生命溫暖謝幕 本書特色
臨終者的死亡之書--當一記生存的耳光迎面而來時,如何掌控自己的命運? 幸存者的生命之書--面對有限的生命和未知的終點,如何更好地向死而生? 死亡是生命的*終考驗,但臨終體驗卻因人而異。有人坦然接受,有人堅決逃避,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安然淡定。我們總是好奇生命將盡之人的所思所想和身體感受,想要探尋死亡的真相,卻處處受到禁制,不能窺見全貌。難得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能夠踏上揭開死亡神秘面紗的發現之路,開啟一段震撼人心、感動非凡的生命旅程。
讓生命溫暖謝幕 內容簡介
死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生的價值。作為一名臨終關懷志愿者,珍妮·迪爾幫助過無數的臨終患者和家庭,同時也目睹了當人的身體開始停止運轉時會發生的一切。生命有來亦終有去時,盡管死亡在我們的文化里仍然是一個禁忌詞,但本書仍然希望坦誠地追蹤和講述死亡的全過程,并基于對醫生、護士、心理學家和其他專家的采訪,為讀者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請相信,只有直面死亡的挑戰,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懂得尊重、珍惜和愛。 垂死痛苦嗎? 死亡有時的確很痛苦,臨終者會面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挑戰,但疼痛是一種主觀體驗,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堅強、樂觀。 如何向死而生? 盡管絕癥的確診就像一記生存的耳光,但在*后這段旅程中,你仍有機會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奪回生命的主導權。
讓生命溫暖謝幕 目錄
1 絕癥診斷:一記生存的耳光 / 001
死亡為什么是一場危機? / 006
死亡是什么感覺? / 007
在自己終有一死的認知里來回搖擺 / 010
直面死亡--不總是一場危機 / 014
你必須學會在雨中前行 / 015
2 軌跡:我們的死亡規律 / 017
我們需要有關死亡的新故事 / 020
死亡軌跡 / 022
**幅圖:猝死軌跡 / 023
第二幅圖:癌癥軌跡 / 026
沒人知道你的生命終止符在哪里 / 029
第三幅圖:器官衰竭的“間歇性災難”軌跡 / 030
第四幅圖:衰弱軌跡 / 033
不同疾病造成死亡的風險有多大? / 036
時間就是一切 / 041
3 診斷后:這片生死之地 / 043
初步診斷過后會發生什么? / 046
生死之地有什么新鮮事? / 049
處于生死間隔是什么感覺? / 051
在生死之地不懈斗爭 / 056
失控 / 057
你的人際關系會發生變化 / 060
逐漸習慣生死之地 / 064
4 回家:人們離開世界的地方 / 065
你想在哪里去世? / 068
重癥監護室:為什么人們不想在醫院離世? / 070
有時醫院是*佳的離世地點 / 073
家里的臨終關懷 / 075
臨終關懷的運行方式 / 079
臨終關懷簡史 / 082
轉移 / 086
養老院 / 087
我們對死亡的控制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 / 090
5 生命流逝:死時疼嗎? / 093
死亡的確很痛苦,但是…… / 096
疼痛并不全在你的腦袋里,但大部分都在 / 097
測量疼痛 / 101
不愿使用強力止痛藥 / 103
止痛藥的不良反應 / 106
時機很重要 / 107
無意識的疼痛 / 109
緩和鎮靜 / 112
死亡的時候究竟疼不疼? / 113
6 應對策略:如何才能體面離世? / 117
什么是體面離世? / 121
《圣經》里沒有人這樣離世 / 124
應對方法 / 125
面對死亡,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 127
一些注意事項 / 131
CALM 干預 / 133
*重要的四件事:一個由自己設計的模型 / 139
也許應該盡早放手 / 142
安詳地離開 / 143
7 成長和遺產 : 與生活危機做斗爭 / 145
創傷后成長 / 151
不要期望從創傷中成長 / 152
創傷后成長是如何發生的? / 154
創傷后成長與危及生命的疾病 / 156
死亡是人生的一個階段 / 158
瀕死之人的尊嚴 / 162
絕癥診斷并不意味著生命終結 / 166
8 選擇:提前結賬離開 / 167
請求護士或醫生幫忙結束生命 / 170
“這與疼痛無關” / 171
“你家里有很多東西” / 173
自愿停止飲食 / 176
自愿停止飲食的工作原理 / 178
安樂死 / 181
“沒有任何關于如何殺人的研究” / 183
啟動過程 / 185
你什么時候服藥? / 187
一旦那天到來 / 189
這只是許多體面離世方式中的一種 / 196
9 意識浮沉:大腦和死亡 / 199
大多數人在死亡的那一刻都是無意識的 / 202
疼痛治療的不良反應 / 203
當你死的時候,大腦也會停止工作 / 204
覺醒與覺知 / 205
看透別人的心思 / 207
意識不像開關 / 210
對瀕死之人的影響 / 211
意識錯亂 / 213
瀕死之人的夢境 / 216
我的母親在臨終前有意識嗎? / 221
10 瀕死體驗:臨終前的幾個小時 / 223
事后看來,死亡的時間很容易判斷 / 226
癥狀是患者的體驗,體征是醫生觀察到的現象 / 229
弄清患者的真實體驗 / 231
生命*后日子里的痛苦 / 233
身體瓦解的方式 / 235
與外界斷開聯系 / 236
回光返照 / 239
瀕死之人的描述為了解生命*后的體驗提供了線索 / 240
*后幾分鐘 / 243
尾聲 / 245
參考文獻 / 248
致謝 / 267
讓生命溫暖謝幕 節選
1 絕癥診斷:一記生存的耳光 如果我們相信死亡只會降臨到別人身上,那么當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只會措手不及。 --埃弗里·韋斯曼 我的母親死于轉移性乳腺癌,但我并不知道她是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得了這種病的。據我猜測,我的父母在知道診斷結果后冷靜了一天,才給我們兄弟姐妹幾個打了電話。他們*先聯系的人是我。 我的父親平時并不是一個非常沉著冷靜的人,但他當時卻很鎮靜地說了一段話,大概意思是""你的母親得了乳腺癌""。 他說完以后,電話里頓了一下,我聽到了一種難以形容的聲音--它既不是啜泣,也不是吶喊,而是像野獸受傷時所發出的嗚咽聲。這種聲音太不尋常了,到現在我都不清楚它是由我的父親還是母親發出的。 我想,那就是我的父母面對""一記生存的耳光""的時刻。直到那一刻,他們才會從內心深處真正明白,死亡近在咫尺。 尼薩·科伊爾是姑息治療的先驅。為了描述她在罹患絕癥之人身上的所見所聞,她創造了""姑息治療""這一術語。當科伊爾還是一名護士時,她就注意到患者堅信自己不會被疾病打倒的求生欲有多么強烈。她還發現,當患者的身體日漸衰弱時,他們會重新定義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東西和心底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希望會發生改變。她說:""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戰勝死神,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時--這對很多人來說(包括我在內)都很突然--才會突然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真的。""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斯蒂芬就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因為腫瘤很小,并且可以控制,所以他沒做手術,也沒接受放療(那時的放療技術相對比較落后,準確度不高)。相反,他和妻子選擇前往紐約、圣迭戈、洛杉磯和斯科茨代爾,接受**的前列腺專家和自然療法專家的治療。多年來,他的病情都很穩定,但現在癌癥開始擴散。2013年,斯蒂芬的兄弟和兒子在一周之內相繼去世,而他自己的身體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他的妻子簡說:""我想那可能是他**次直面自己的死亡,但我并不確定。""斯蒂芬開始采用一些激進的療法,比如放療、服用加利福尼亞的醫生開出的昂貴藥物,以及洛杉磯的醫生給出的手術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病情不斷惡化,但他試圖通過治療緩解病情。 2015年,這對夫婦去了醫生辦公室,在那里得到了一個令他們終生難忘的診斷。一位胃腸科醫生讓斯蒂芬躺在檢查臺上,并告訴他:""我認為你的肝臟中有一個腫瘤。""簡回憶道:""我還記得斯蒂芬的表情。他坐在那里呆呆地看著我,我也看著他。他看起來很迷茫、很脆弱,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我以前從未在他的臉上見過這種表情,雖然我們只是盯著對方,但我卻永遠記住了那一刻。""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但并沒有真正地相信這個事實。癌癥研究人員兼護士弗吉尼亞·李說:""至少在西方文化中,我們認為自己能獲得永生。但從理智層面上來講,我們知道自己既不是超人,也不會永生。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看到寵物或植物的死亡,就學會了這一點,但這僅僅是在理智層面上。""李的患者常常告訴她,他們知道人終究會死,但在拿到自己的診斷報告之前,總覺得死亡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科伊爾寫道:""只有當一個人在現實中直面自己的死亡時,他才會產生被打了一記生存的耳光的感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意識會引發一場危機。"" 研究人員給這場危機起了許多名字,比如生存危機、生存拐點、對死亡的認知危機或者自我鎮定。他們認為,大多數絕癥患者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種經歷與文化無關--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都提到過它,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患者更容易受其影響,因為他們接觸死亡的機會相對較少。這場危機仿佛裹挾著勢不可當的可怕力量席卷而來。對于我的母親而言,當醫生宣布診斷結果的時候,一記生存的耳光打在了她臉上。 李說:""我聽癌癥患者講過,一旦醫生或腫瘤專家宣布你得了癌癥,你的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生通常會關注你的身體狀況:你得了不治之癥,心肺衰竭。然而,心理層面上的打擊對你來說才是*直接的。加里·羅丁是一名姑息治療專家,接受過內科和精神科的專業培訓,他認為這是一種""首次創傷""--疾病在心理和社會方面產生的影響。 科伊爾表示,你也可能在其他情境下直面自己的死亡,并深受刺激,比如,當你照鏡子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怎么這么瘦,或者突然發現自己的衣服變得不合身。你也許會透過別人看你的眼神注意到自己的變化。""不一定非得通過語言,""科伊爾說,""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你的靈魂會告訴你,別人的眼神也會告訴你。""
讓生命溫暖謝幕 作者簡介
珍妮·迪爾(Jennie Dear),美國暢銷書作家,路易斯堡學院英語副教授,長期擔任科羅拉多州杜蘭戈市的臨終關懷志愿者。 她曾在新西蘭、美國田納西州和肯塔基州擔任記者,為當地報紙撰寫文章。她還和同事法倫·斯科特共同出版了《負責任的記者:新聞報道和寫作導論》(牛津大學出版社)一書。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