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從康德出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692140
- 條形碼:9787531692140 ; 978-7-5316-921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康德出發 本書特色
★ 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 啟蒙運動時期至后一位主要哲學家,也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 康德的思想自成一派,其核心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構成了他偉大的哲學體系。 ★【哲學大師】全系精彩圖書:一套適合普通讀者了解哲學大家哲學思想的入門讀物,《從康德出發》是其中之一。 《從洛克出發》 《從薩特出發》 《從康德出發》 《從盧梭出發》 《從黑格爾出發》 《從霍布斯出發》 《從貝克萊出發》 《從笛卡兒出發》 《從休謨出發》 《從尼采出發》
海報:
從康德出發 內容簡介
《從康德出發》一書由不同的主題構成,開篇對康德成熟的哲學進行了概述,其中不涉及康德任何的專業術語,這樣有助于讀者理解康德著名的、開天辟地的“形而上學領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本書對康德形而上學觀點的基本框架進行了評價,并闡述了康德的知識理論和道德哲學的含義。康德在這些領域的觀點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的觀點息息相關,因此,通過了解康德反對者的意見,讀者可以理解康德很多重要的思想。如果讀者首次了解康德的作品,那么本書是讀者的當然之選。
從康德出發 目錄
序
概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節康德主要的哲學觀點
第二節現象和物自體
第三節判斷的分類
第四節先天綜合判斷和形而上學的可能性
**部分形而上學的革命:《純粹理性批判》
**章先驗感性論:時間、空間與數學
**節時間和空間的形而上學闡釋
第二節時間和空間的先驗解釋
第三節回顧
第二章先驗分析論:我們的自然經驗
**節形而上學演繹
第二節先驗演繹和純粹知性原則的簡介
第三節先驗演繹
第四節純粹知性原則
第五節回到先驗演繹
第六節駁斥(有問題的)唯心論
第七節總結先驗分析論
第三章先驗辯證論:純粹理性的范圍
**節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
第二節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純粹理性的理想
第二部分道德上的革命:《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和《實踐理性批判》
第四章道德法則和絕對律令
**節道德的至高原則
第二節形式與內容:理性和感性
第三節敬重的感覺
第四節絕對律令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
第五章理性可以激發意志嗎?
**節意志的自律和他律的區別以及該區別與絕對律令和假言律令的聯系
第二節絕對律令如何成為可能?
第三節實踐哲學的極限
第四節康德道德理性主義的意義
第六章至善,為至善而存在的上帝,靈魂的永恒及意志的自由
**節純粹實踐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二節道德的要求已經將我們的知識延伸出了感性世界嗎?
第三節意志的自由:純粹理性體系的安全“拱頂石”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從康德出發 節選
第二節現象和物自體 將現象世界和物自體世界區別開來,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事實上,在概述他的觀點時,我一直都在說明這兩者的區別,但是沒有用“現象”和“物自體”這種術語。現在我們就來解釋這些術語。 和17、18世紀前后大部分的哲學家一樣,康德認為,在感知中,我們永遠無法直接或立即認識到造成我們感性意識的原因。我們在感性意識上獲得的信息,即康德所稱的“表象”,完全依賴于我們的心靈(笛卡兒和洛克稱為“觀念”,休謨稱為“印象”)。 近代很多哲學家,包括笛卡兒和洛克認為,在任何真正的感知中,我們心靈里的表象是由這兩者產生的:完全獨立于觀察心靈而存在的對象,和時空中存在的物自體。因此,在這種感知理論下,即所謂的“感知表象理論”下,如果你感知到一艘船順流而下,你無法立即意識到這個空間對象及其不斷變化的狀態,你獲得的只是你意識中(相繼領會到的)一個表象雜多。存在于時空中的對象,在這里即為順流而下的船,只能間接地通過這些相繼的表象被感知到,而這些現象由對象在你心靈中產生。根據這個理論,時空中的每個對象都和你的感知行為完全無關(感知行為本身由發生在時空世界的一系列表象組成)。康德將“感知表象理論”的擁護者稱為“先驗實在論者”。先驗實在論者的理論,如果用康德的術語來表述,即被間接感知到的對象就是時空中存在的物自體,并且這種時空中的對象(物自體)不以任何方式依靠觀察者的心靈而存在。 康德反對先驗實在論者的觀點,他贊成時空中的對象永遠是現象這一觀點。當觀察者意識到了現象,這種現象是由觀察者心靈中的(相繼理解到的)表象雜多組成的,說得更具體一點,這種現象是由康德稱為“感性能力”的能力產生的。感性是心靈接收表象的能力,并且,在我們這里,康德認為感性有兩種形式:內在和外在感性直觀。當心靈使用它的感性能力來領會表象雜多時,表象就是由某個(些)獨立于我們心靈存在的對象產生的:康德和先驗實在論者在這點上存在共識。然而,對康德而言,這個對象—物自體—并不是你在時間和空間中感知到的對象(如先驗實在論者所宣稱的那樣)。你感知到的只是一個現象(它存在于你的感性能力之中),這個現象是由表象的雜多組成的。在康德看來,空間和時間等同于我們感性的兩種形式:空間等同于外在感性直觀,時間等同于內在感性直觀。因此,現象一直依附于心靈而存在—它只作為感性意識(時間和/或空間中)的真實或可能的對象而存在,它和物自體相反,物自體完全獨立于我們的意識(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中的物自體不是如此,因為康德認為時間和空間都只屬于我們的感性能力)。 因此,根據康德的觀點,即著名的“先驗唯心論”,現象是你的時空經驗的對象,康德將空間和時間分別等同于外在和內在感性直觀。當你感知時空對象的時候,并不是通過推論或者間接地感知它,而是立即直接感知它,而這個對象,即現象,是由你感性的表象雜多所組成的,這些表象是由某個或某些物自體在感性中產生的。根據這個理論,你無法獲得任何關于物自體的感性知識。所有的感知或感性的知識,都受限于你從感性形式領會到的內容之中,隨后為了意識到這些時空對象的表象,知性必定起著額外的作用。 康德認為,先驗實在論和先驗唯心論這兩種理論在解釋我們是如何感知時空對象時,是兩種重要可能性的極端。這兩種理論都認為物自體是表象雜多的原因,這些表象雜多由主體的感性能力領會到。但是,先驗實在論認為時空對象(物自體)是已知的,并且只能間接地通過推論的方式得知,從領會到的表象推論到這些表象的原因(即對象),這個原因在時空中存在,并獨立于主體。先驗唯心論認為,時空對象(現象)在主體的感性之中,特別是在它的外在和內在感性直觀的形式之中能夠立即被感知,這兩種直觀分別等同于空間和時間。因此,對于先驗唯心論者而言,整個(自然)對象的時空世界僅僅是一個現象的世界。現象不同于物自體,除了作為感性意識的事實,或可能對象之外無法存在。現象依靠心靈而存在。總之,先驗唯心論認為,時空對象(既然它們每一個都是現象)的存在必須依賴被我們感知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早就要說:我們的一切直觀無非是關于現象的表象;我們所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并非物自體本身……并且,如果把我們的主體,哪怕僅僅把一般感官的主觀性狀取消掉,那么客體在時間、空間里的一切性狀,一切關系,甚至時間和空間本身就會消失,并且它們不能作為現象存在,而只能在我們的內心真實存在。 *后一點:在解釋康德對現象和物自體的基本區別的理解時,他反對先驗實在論的觀點,并宣揚他自己的觀點,即先驗唯心論,對此,我目前并未解釋康德這么做的理由。我們在后面對于《純粹理性批判》的討論內容就是由康德的主要觀點構成(他在后來關于道德和審美的一些著作中提供了其他理由)。在我們專注于康德的復雜的論證之前,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我們必須理解康德的立場(先驗唯心論)的總體框架,并且弄明白它是如何與先驗實在論相矛盾的,康德認為先驗實在論是先驗唯心論唯一的重要備選觀點。 ……
從康德出發 作者簡介
安德魯·沃德,英國約克大學哲學講師。 陳明瑤(譯者),博士,浙江工商大學英語教授,翻譯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出版專著有《新聞英語專論》《新聞英語語體與翻譯》《語類視角下的網絡時評修辭潛勢研究》,譯著有《德伯維爾家的苔絲》《從貝克萊出發》等。在專業一級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陳曉坤,浙江工商大學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致力于口筆譯工作實踐和研究,持有國家三級筆譯證書,多次獲得區域性口筆譯競賽獎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