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華美學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52029
- 條形碼:9787224152029 ; 978-7-224-15202-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美學精神 本書特色
重讀先秦原典詩學
重構中華式的美學話語與理論范式
中華美學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論述中華美學精神的學術著作。書稿涉及中國詩學傳統、詩學與美學批評、公共道德修養、魏晉個體風度、“儒、道、墨、釋”等傳統審美意識的流傳與形態等諸多重要的中華美學論題,多角度論述了中華美學傳統、中華審美精神的核心內蘊,深刻闡釋了古代中國“觀乎人文,化成天下”這一中國審美意識的基礎,以及其對中華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書稿既具有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認知的廣闊性,作者“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立命”的學術理想亦寄寓其中。
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精神 前言
自 序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外文出版社將拙作Spirit of ChinesePoetics(《中國詩學精神》)付梓發行,意在滿足國外讀者的需要。此書出版至今已逾13載,時有一些國外學者提及此書,其中包括Stephen Halliwell、Karl-Heinz Pohl與Rick Benitez等諸位教授。另外,北京大學出版社張文禮編審曾告知說,他在網上逐一查詢,發現筆者出版的幾部英文著作均有出色的銷售紀錄,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國詩學精神》。
與英文原版相比,本書內容擴增近兩倍,主要涉及中華詩學與美學特質。為了在擴容意義上"名副其實",筆者借用其中一篇論文的題目,將本書易名為《中華美學精神》。詩學與美學,雖在歷史譜系與學科分類意義上有先后之別,但就各自的實質內容而言,可謂一枚硬幣的兩面,彼此在研究對象及其范疇方面相互重疊。這在西方如此,在中國更是如此。因為,若據“人文化成”的理路來看,中華詩學與美學幾乎一脈相承。
中華美學精神 目錄
**部分 詩學與傳統
一 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1.儒家路徑與中和為美/003
2.道家方略與自然為美/009
3.墨荀樂辯與功用為美/015
4.禪宗意趣與空靈為美/021
二 孔子詩教思想發微
1.獨特的社交話語/029
2.多重性的審美話語/034
3.雙向式的倫理話語/051
三 孔子與柏拉圖論樂
1.心理效應/058
2.審美價值/061
3.道德功能/064
4.政治期待/069
5.教育作用/073
6.同異比較/078
四 墨子與荀子辯樂
1.墨子的消極功利主義/084
2.荀子的積極功利主義/089
3.反思兩種對立觀點/094
五 劉勰《明詩》篇三議題
1.文體流變:體式與風格/100
2.藝術創生:“折衷”與“求通”/104
3.風格范式:自然、雅潤與清麗/108
六 藝術觀念與魏晉風度
1.魏晉起點論之爭/113
2.魏晉藝術、風度與名士/116
3.魏晉風度之蛻變/118
七 朱熹的道德化詩學觀
1.先驗道德原則的確立/123
2.對“思無邪”的二次反思/128
八 禪悟中的詩性智慧
1.自然景象的啟示/134
2.自然而然的心法/137
3.詩化的禪修之道/142
4.空靈為美的境界/148
第二部分 轉換與創新
九 審美批評哲學與境界詩學
1.超越東西的跨文化轉換/156
2.美育乃當務之急/160
3.藝術旨在解脫苦難/165
4.追求自由的審美游戲/169
5.藝術家是創造性天才/171
6.古雅作為第二形式/174
7.詩性境界說/177
十 境界“為探其本”的深層意味
1.何謂“為探其本”/188
2.“能觀”之“觀”的特征/192
3.直觀觀念論的啟示/196
4.審美觀念論的影響/202
5.“為探其本”的深層意味/208
十一 魯迅的摩羅式崇高詩學
1.《摩羅詩力說》的歷史地位/214
2.摩羅詩派與摩羅的寓意/217
3.破舊立新與摩羅式崇高/223
第三部分 美學與人生
十二 中西美學的會通要略
1.片斷性的因借發揮/241
2.系統化的學科架構/243
3.中西會通式的理論整合/245
4.跨學科綜合型的美育實踐/247
5.溯本探源式的跨文化思索/249
十三 中華美學精神與活力因相說
1.中華美學精神要旨/256
2.活力因的三相組合/259
3.師天地的畫境文心/262
4.綿延中的因革創化/268
十四 模仿論與摹寫說辨析
1.模仿與真實性層級結構/274
2.摹寫與漸進式修為過程/281
3.同異有別的比較分析/289
十五 水景審美的哲理與詩境
1.“隱秘溪流”與“井喻”/295
2.尚水意識與樂水情懷/298
3.秀美型水景的內涵/305
4.壯美型水景的張力/310
5.樂感型水景的韻味/315
十六 觀賞風景的審美體驗
1.審美體驗的三層次/324
2.天人合一的審美效應/328
十七 藝術即積淀說的要義與反思
1.藝術即積淀/333
2.批評性探討/338
3.方法論反思/344
十八“如何活?”難題的審美紓解
1.“如何活?”難題/351
2.人性能力結構/355
3.超越審美參融/361
4.以美啟真/367
5.以美儲善/368
6.以美立命/371
7.以度創美/373
主要參考文獻/379
主題詞索引/396
中華美學精神 相關資料
一 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中華古代美學的根基部分,主要源自儒、道、墨、釋(禪宗)諸家的傳統審美意識。雖然這些意識各自理路與特征有別,但其目的論關切,均不約而同地指向理想人格修養與審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藝術化人生。本文所談的中和為美、自然為美、功用為美與空靈為美等四項原理,作為中華傳統審美意識的主導性理據,因革綿延至今,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鑒賞品味、審美體驗、創作實踐與藝術化人生。
1.儒家路徑與中和為美
人們通常將儒家思想稱之為儒家人道主義。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思想史上,孔子本人及其后繼者,向來專注于仁德與人道等理念。仁德通常意指互惠性仁愛仁慈與社會性仁慈。人道一般代表人文化育而成的人性能力與道德情感。事實上,這兩者的目的,均在于提高內在修養,促使人類個體成就理想人格。
(1)理想人格的生成
在儒家那里,理想人格被尊為“圣賢”。在世俗意義上,這種人格與常人并無二致,享有類似的情感、欲望與需求。不過,使其成“賢”的關鍵,在于其自身的道德與智慧力量;使其成“圣”的關鍵,在于其超越此界的價值觀而與宇宙精神合二為一。就其范型而論,他能夠“教化民眾”;就其修為而言,他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上,他是“游于藝”而“成于樂”的結果。這一切會讓人得出如下結論: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藝術與音樂。
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論追求呢?按照《論語》所述,仁、孝、悌、愛、義諸德,均源自人類情感。這些情感既是仁之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義與性本善觀的發端。要知道,儒家的主要關切與中國的傳統意識,均注重疏通人類情感,注重如何將人類情感付諸現實人倫與藝術創構。很顯然,中國文藝最為熱衷的題材,便是處理各種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類情感與人際關系。
一 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中華古代美學的根基部分,主要源自儒、道、墨、釋(禪宗)諸家的傳統審美意識。雖然這些意識各自理路與特征有別,但其目的論關切,均不約而同地指向理想人格修養與審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藝術化人生。本文所談的中和為美、自然為美、功用為美與空靈為美等四項原理,作為中華傳統審美意識的主導性理據,因革綿延至今,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鑒賞品味、審美體驗、創作實踐與藝術化人生。
1.儒家路徑與中和為美
人們通常將儒家思想稱之為儒家人道主義。這主要是因為在中國思想史上,孔子本人及其后繼者,向來專注于仁德與人道等理念。仁德通常意指互惠性仁愛仁慈與社會性仁慈。人道一般代表人文化育而成的人性能力與道德情感。事實上,這兩者的目的,均在于提高內在修養,促使人類個體成就理想人格。
(1)理想人格的生成
在儒家那里,理想人格被尊為“圣賢”。在世俗意義上,這種人格與常人并無二致,享有類似的情感、欲望與需求。不過,使其成“賢”的關鍵,在于其自身的道德與智慧力量;使其成“圣”的關鍵,在于其超越此界的價值觀而與宇宙精神合二為一。就其范型而論,他能夠“教化民眾”;就其修為而言,他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上,他是“游于藝”而“成于樂”的結果。這一切會讓人得出如下結論: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藝術與音樂。
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論追求呢?按照《論語》所述,仁、孝、悌、愛、義諸德,均源自人類情感。這些情感既是仁之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義與性本善觀的發端。要知道,儒家的主要關切與中國的傳統意識,均注重疏通人類情感,注重如何將人類情感付諸現實人倫與藝術創構。很顯然,中國文藝最為熱衷的題材,便是處理各種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類情感與人際關系。
如此一來,為了育養這些情感,以便造就理想人格,就需要推崇兩種教育方法,其中藝術的作用非同尋常。這兩種方法分別是“游于藝”和“成于樂”,均源自孔子《論語》的兩種說法:一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二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第一種說法表示:道是規律,德是基礎,仁是支柱,藝是涉及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自由游戲。藝與道、德、仁并列,說明其意義重大。“游于藝”意味著對實用技藝的熟練掌握,不僅涉及良好的理解力,而且涉及利用自然規律的能力。基于這種掌握,自由的體驗便是“游于藝”的結果。“這種自由感與藝術創造性直接相關,也同其他努力活動中的創造性體驗直接相關。在本質意義上,這是對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審美自由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自由感意味著人格的全面成熟,因為人在這里完全掌握并能恰當運用實際技能和客觀規律。再者,自由感還展示出人格的實用智慧,表現為一種自由意志力,能夠助人自覺自愿和堅定不移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
就理想人格的生成而論,“成于樂”與“游于藝”并行不悖,各擅其長。在孔子思想中,樂近于仁,樂直接塑建情感性靈。誠如上述第二種說法所示,詩激發人心,使其得以善化;禮是行為規范,確立君子風尚;樂是至高藝術,助推人格完善。比較而言,詩給人以啟示和靈感,主要是憑借詩性形象與詩性情感,其中所采用的明喻、隱喻與比喻等修辭手法,會喚起人的情感反應,喚起人對詩里所述事件情景的關切。禮由外而作,別異群分,強制人類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關的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樂直抒胸臆,滋養情懷,感化和升華人的志意與精神。有鑒于此,“成于樂”的功能,之所以高于詩,勝于禮,就是因為樂本身能夠從內滋養和修煉人的內在情智與精神。換言之,樂教的目的性是微妙而自覺的,能夠直人人心,有助于塑建完善的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游于藝”和“成于樂”的共同之處,在于兩者均有助于促成自由游戲的快感,但各自所引致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即:“游于藝”所體驗到的快感,一般是通過對客觀規律的嫻熟把握而獲得;“成于樂”所體驗到的快感,直接與人類個體的內在精神相關聯。故此,這種自由的快感,自身具有多面性。它既是自然而生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種精神境界,更是一種生活自由。人的智慧與道德行為在其中得以積淀,轉化為心理本體,超越智慧與道德。獲得這種自由游戲的快感之后,人就有可能實現獨立人格,使自己安貧樂道,笑看榮華富貴,蔑視強權勢力,處世自由自在。這關乎人生,也關乎美學,這也恰恰構成仁(人)的最高境界。
中華美學精神 作者簡介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貫西安(長安),1955年生于秦皇島市,文學博士。先后就讀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堪培拉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洛桑大學,多倫多大學,牛津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相關院系的英語、法語、古典學、哲學和文藝學專業。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特聘顧問,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專家委員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美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悉尼大學歷史與哲學院、波爾多政治學院與雅典大學哲學院訪問與講座教授,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國際普適對話學會(ISUD)與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貫西安(長安),1955年生于秦皇島市,文學博士。先后就讀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堪培拉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洛桑大學,多倫多大學,牛津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相關院系的英語、法語、古典學、哲學和文藝學專業。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特聘顧問,國家語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專家委員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美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長,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訪問研究員,悉尼大學歷史與哲學院、波爾多政治學院與雅典大學哲學院訪問與講座教授,國際美學協會(IAA)跨國執委,國際普適對話學會(ISUD)與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等。
迄今為止在國內外發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學術著作十余部,包括《〈理想國〉的詩學研究》,《〈法禮篇〉的道德詩學》,《跨文化美學初探》,《旅游美學論要》,Reading the Dao: A Thematic Inquiry,A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Harmonism as an Alternative,Beauty and Human Exist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另翻譯出版《鑒賞力批判》,《美學理論》,《藝術的真諦》,《藝術哲學新論》,《牛津西方哲學史》首卷《古代哲學》與《劍橋文學批評史》首卷《古典批評》等著作十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