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0355
- 條形碼:9787300290355 ; 978-7-300-2903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本書特色
就本書研究主題而言,從元到明的王朝更替必然導致中國對外政策發生變化,而同時期朝鮮半島亦出現了麗鮮嬗代,其對華政策也有所調整,由此使得兩國四王朝之間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鑒于元明嬗代、麗鮮更替幾乎同時發生所導致的紛亂外交局面,本書在各種體系說的理論基礎上,以兩國關系變化為經、以重要歷史事件為緯,詳細論述元末至明前期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關系變遷的實際過程,從而展現出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同時考析雙方外交政策的得失,以求有鑒于當代。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內容簡介
本書深度挖掘元朝、明朝、高麗、朝鮮史料,將元末至明前期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的實際過程細化為五個階段(1351—1368:元朝“世祖舊制”動搖與高麗部分主權恢復、1369—1388:明朝、北元戰局與高麗向背、1389—1397:時斷時續的朝貢與漸行漸遠的關系、1398—1424:從分庭抗禮到亦步亦趨、1425—1450:明朝與朝鮮關系的穩定化與制度化),以展示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的演進實態與復雜內涵。通過對雙方關系從紛亂復雜走向穩定和睦這一過程的梳理與分析,本書將影響此階段中朝政治關系的主要因素概括為四點,即儒家文化的性、朝貢制度的紐帶性、邊防安全的現實性以及國家實力的決定性。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目錄
一、本書主旨
二、研究框架及內容
三、學界研究現狀
四、研究方法與基本史料
**章元明時期中朝兩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特點
**節元明嬗代與中國對外政策的轉變
一、元朝的征服者姿態
二、明太祖奠定的“不征”基調
三、明成祖的“廣示無外”與“恩威并施”
四、仁宣以后的外交收縮
第二節高麗、朝鮮的實利外交本質
一、高麗對華外交的特點
二、朝鮮“事大”政策的內涵
本章小結
第二章1351―1368:元朝“世祖舊制”動搖與高麗部分主權恢復
**節元麗特殊關系在恭愍王初年的延續
第二節默認、清算、拉攏:元朝對高麗反元活動的態度變化
一、恭愍王反元活動與元朝暫時默認
二、元朝清算與高麗德興君之亂
三、順帝退守計劃與元朝對高麗的拉攏
本章小結
第三章1369―1388:明朝、北元戰局與高麗向背
**節明太祖的“積極招徠”與恭愍王的隱性中立
一、明朝主動遣使與高麗猶豫稱臣
二、高麗“絕元”意識展現與北拓疆域實質
三、基本的和睦與漸露的矛盾
第二節明太祖的“自為聲教”與高麗?王的兩端外交
一、金義殺使與明麗封貢關系的中斷
二、金山之役與明麗封貢關系的重建
三、鐵嶺立衛與明麗封貢關系的瓦解
本章小結
第四章1389―1397:時斷時續的朝貢與漸行漸遠的關系
**節明太祖的“不干涉”與高麗“事大保國”希望的破滅
一、高麗政權危機與李穡出使明朝
二、明朝的“不干涉”態度
三、高麗政局的加速滅亡
第二節兩位開國者的對峙
一、明朝對麗鮮更代的默認
二、持續不斷的外交風波
本章小結
第五章1398―1424:從分庭抗禮到亦步亦趨
**節建文朝對明鮮關系的心余力絀
一、靖難之役前后明朝對朝鮮態度的轉變
二、明朝對朝鮮的考察與冊封
三、朝鮮的兩手準備與波折的馬匹貿易
第二節永樂朝對明鮮關系的強勢主導
一、朝鮮的“首賀”之功與明朝安南之役的現實震懾
二、明朝東北事務的強勢作為與朝鮮的“退嬰”政策
三、永樂朝與朝鮮關系的特點
本章小結
第六章1425―1450:明朝與朝鮮關系的穩定化與制度化
**節明朝對朝鮮的懷柔
一、準許“金銀代貢”
二、蠲減耕牛貿易
三、約束宦使買賣
第二節明朝前期擱置的朝鮮問題
一、朝鮮“宗系辯誣”的曲折歷程
二、貢道請改的漫長等待
三、子弟入學的終世之限
第三節明朝與朝鮮邊界的初步形成
一、明遼東防御體系的逐步衰落
二、朝鮮北拓的漸進式發展與四郡六鎮的設立
第四節明朝與朝鮮朝貢關系的制度化
一、明朝禮制規定與朝鮮國俗折衷
二、朝鮮對朝貢制度的增補
三、朝貢貿易制度
本章小結
第七章分歧與認同:理學思想對外交關系的內在影響
**節理學的東傳及其對明麗關系的影響
一、高麗末年理學的輸入
二、高麗理學士人的棄元投明
第二節朝鮮前期理學地位的確立及對明鮮關系的影響
一、性理學在朝鮮統治地位的確立
二、理學影響下的明鮮關系
本章小結
第八章防范與合作:邊防安全對外交關系的現實影響
**節共同面對的“倭虜”之患
一、女真的雙向侵擾
二、倭寇的頻繁來襲
第二節漸進的信任積累與有限的軍事合作
一、從相互猜疑到逐漸信任
二、從情報傳遞到有限的軍事合作
本章小結
第九章現象與本質:數據分析下兩國關系的動態變化
**節官方貿易的政治烙印――馬匹和買貿易
一、歷次馬匹和買貿易概況
二、兩國關系對貿易的影響
三、馬價的經濟因素
四、馬匹貿易的意義
第二節物品表現的外交情懷:貢賜價值衡量研究
一、朝鮮進獻的價值取向
二、明朝賞賜的政治內涵
三、貢賜往來的現實意義
第三節出使任務的外交本質:使臣往來數據研究
一、東國定期使的量化分析:國家關系正常化的標志
二、東國非定期使的結構化分析:國家關系發展的推動力
三、朝鮮遣使的內涵分析
四、明朝遣使的內涵分析
本章小結
第十章結束語
參考文獻
附錄 1351―1450年中朝關系大事年表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節選
關于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越來越多的研究視角專注于對東亞或東北亞的整體性思考,出現了多種體系說或秩序說,如朝貢體系、冊封體系、天朝禮治體系、華夷秩序等。
費正清將古代東亞國際秩序解析為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即“中國的世界秩序”。他認為朝貢體系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媒介,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系統,是“夷狄地區”“在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無所不包的世界中獲得一席之地”的機制,古代中國構建朝貢體系,目的只是“從它的世所公認的文化優勢中得到政治上的安全”,而周邊國家接受這一制度的動力“似乎明顯地與貿易有關”
陶文釗.費正清集.林海,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33,3738.。
韓國學者全海宗和日本學者濱下武志也都強調朝貢制度在東亞世界的地位,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全海宗將中韓歷代朝貢關系劃分為三類。(1)典型的朝貢關系,主要表現形態為貢物和回賜,以封典為主的國家間禮儀形式關系,相互求兵及出兵,年號、年歷采用,內政干涉和人質等;(2)準朝貢關系,主要包括邊界及越境問題、經濟交易和思想文化諸交流;(3)非朝貢關系,指兩國間敵對關系、朝貢之外的和平交易及往來
全海宗.韓中朝貢關系概觀//全海宗.中韓關系史論集.全善姬,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33134.。這些結論多來源于定量分析,就古代中朝關系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的。濱下武志認為“以中國為核心的與亞洲全境密切聯系存在的朝貢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朝貢貿易關系,是亞洲而且只有亞洲才具有的惟一的歷史體系”,他強調明清東亞朝貢體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商業貿易行為,即使西方國家進入東亞經濟圈,也需要利用這一朝貢貿易體系,因此“亞洲的近代化是以其對朝貢關系如何處理的內容來決定的,而不是由西洋化取代的程度來決定的”,“由亞洲各國、各地區成為整體共同構成的朝貢貿易體系,已是既定的歷史事實,和西方發生的新的關系,頂多只能算是亞洲歷史發展的契機或手段而已”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朱蔭貴,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5,32.。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曾以“文化移動中心說”來解釋東亞歷史,他指出“所謂的東洋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即中國文化向周邊國家擴張,以及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擴張做出反應的歷史
內藤湖南.支那上古史:序言.京都:弘文堂書房,1944:3.。西島定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冊封體制論”,認為冊封體制在意識形態上是傳統的“中國中心論”的反映,在制度上是中國國內身份制度的外延
西島定生.東亞世界與冊封體制――六至八世紀的東亞//中國古代國家與東亞世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454.。
信夫清三郎則提出了“華夷秩序”,他認為這種東亞所特有的國際秩序,其總的關系就是以“中華帝國”為中心,周圍夷狄各國接受冊封,后者向前者朝貢,前者羈縻后者。這種國際秩序本身并不能由周圍各民族國家相互之間的對立和斗爭來擴大,秩序的擴大和縮小,完全取決于“中華帝國”皇帝“德化”力量的大小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序論.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213.。中國學者何芳川也認為“華夷秩序”是“自漢代直至晚清在古代世界大大小小國際關系格局中發展得*為完整”的“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古代類型的國際關系體系”
何芳川.“華夷秩序”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5(6):3045.。
華人學者黃枝連提出的“天朝禮治體系”概念,主要是從華夏禮治層面考量中國傳統文化在東亞的影響,“在十九世紀以前,即西方文化、西方國家、西方殖民帝國主義興起之前,這里有一個突出的區域秩序,是以中國封建王朝(所謂‘天朝’)為中心而以禮儀、禮義、禮治及禮治主義為其運作形式;對中國和它的周邊國家(地區)之間、周邊國家之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系,起著維系與穩定的作用,故稱之為‘天朝禮治體系’”
黃枝連.天朝禮治體系研究:亞洲的華夏秩序――中國與亞洲國家關系形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他認為該體系構架中,中華帝國強盛的內在實力和優越的文化是基礎,周邊各國朝貢和接受冊封是政治紐帶,朝貢貿易則是經濟秩序的保證。
上述對古代東亞國際關系的理論審視角度不一,但目的均是希望構建一個符合古代中國人思維、邏輯性強、易于操作、可以解釋古代中外關系的理論范式。無論是朝貢、冊封制度還是禮治、華夷觀念,其存在都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它們都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因素,但是卻不能包含外交實際的全部內容。眾多體系說的出現本身也表明古代中國與東亞他國的交往中存在著復雜多變的動機和戰略需求,很難有一種普遍適用的模式能夠涵蓋所有事實存在的東亞國家關系,因此采用任何一種相對單向度的研究視角,都會在很大程度上簡化紛繁復雜的中外關系史,使我們忽略了外交史豐富多元的內涵及形態
萬明.明代初年中國與東亞關系新審視.學術月刊,2009,41(8):127.。例如在各種體系說中均以典型代表出現的明清與朝鮮的關系,雖然常常被以朝貢制度概而論之,但制度上的延續性難以掩蓋明鮮關系與清鮮關系存在的實質性差異,“朝天”和“燕行”字眼充分體現出朝鮮士人對于明清易代的心理定位,朝鮮與明、清兩朝關系的內涵顯然是不同的。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元明嬗代之際中朝政治關系變遷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屈廣燕,1979年生,河北唐山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中朝關系史。著有《文化傳輸與海上交往——元明清時期浙江與朝鮮半島的歷史聯系》(海洋出版社,2017年),在《中國經濟史研究》《清史研究》《青海民族研究》《東疆學刊》《韓國研究論叢》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