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54227
- 條形碼:9787108054227 ; 978-7-108-05422-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本書特色
漢寶德先生兼具建筑學教授、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建筑師等多重身份,跨界,使他的視角不僅僅局限于建筑本身,很多涉及了建筑理念、文化傳承、環境保護、都市發展等與社會民生相關的重大問題。他的足跡遍布東西方,他的眼光是全球性的,心態是開放的,文字是直白的。《漢寶德的人文行腳》對時代,對社會的關注,今天仍在引發我們的思考。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內容簡介
漢寶德先生兼具建筑學教授、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建筑師等多重身份,跨界,使他的視角不僅僅局限于建筑本身,很多涉及了建筑理念、文化傳承、環境保護、都市發展等與社會民生相關的重大問題。他的足跡遍布東西方,他的眼光是全球性的,心態是開放的,文字是直白的。《漢寶德的人文行腳》對時代,對社會的關注,今天仍在引發我們的思考。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目錄
文化傳承
原始與文明之間
干、濕文化的沉思
中國的刻石文化
臺灣島的檜木文化
發人省思的恐怖文化
溫泉的自然與文化
玉文化
紙的文化
日本古文化的傳承
消失的歷史感
自記憶中尋求生命意義
歷史要怎么保存?
鄉土文化意識的建立
古文物流失的悲劇
建筑思索
古市鎮生命的失落
永恒的鄉愁
全球化與西化
生活美學與商品建筑
豪宅·好宅
生態博物館的挑戰
建筑博覽會淺談
前衛建筑的沖擊
自模型到樣板間
夢想與現實之間
享受自然的權利
消失了的臺北濕地
捷運與城市發展
發展免不了破壞
綠建筑的理性與感性
綠建筑就是現代建筑
城市記憶
保護老樹的臺北
臺北市的未來
基隆的未來
花蓮的綠色之夢
懷念臺南
……
天人之間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節選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原始與文明之間大陸的西南區有很多少數民族,在我的心目中,與臺灣的少數民族類似。*近有機會去云南的大理、麗江走了一趟,才知道他們的少數民族大多經過千百年的漢化,已經沒有原來的味道了。使我感到訝異的,是大理的白族、麗江的納西族,其民居形式不但大部分漢化,而且完全接受了漢化。他們所說的白族民居,或納西族民居,簡直就是漢族的四合院或三合院,我想找到些原族群建筑的特色,卻感到非常困難。這些民族的空間文化究竟留下些什么,即使在大陸少數出版物上也沒有說清楚。他們指出的一些外觀上的特色,在我看來,只是來自古老的唐、宋的傳統,有別于明、清之后的中原建筑而已。文化獨特性的消失是很可怕的。有人告訴我,這些建筑確實代表他們的族群文化,但這是無法自歷史上解說清楚的。目前所見的當地民居,在建筑品質上比起中原民居建筑,有過之而無不及,完全看不出在文化上落后于漢族的跡象。有趣的是他們的衣著。到今天,大部分婦女仍然穿著本族的服裝,似乎沒有受到漢族的影響。這真是不可思議。我查了當地政府編印的出版物,上面詳述了納西文化的多種面向,連婚、喪、祭祀文化都有了,就是沒有衣著的說明,所以查不出今天他們的穿著,納西尚黑,白族尚白,有多少成分是原有的文化,多少是漢化的結果。但是整體看來,他們的服裝是有特色的。尤其是年輕女孩子的衣裝,這是不是基于觀光的考慮而穿著的,一時也找不到答案。有顯著特色的當地地方文化,受到比較先進的文化的影響,逐漸被同化,實在是人類文化交流中令人感到悲哀的現象。所謂先進,指的是物質生活比較富庶,人民的日子過得比較舒服些。為了富裕的生活,比較落后的民族通常不惜丟棄祖先的傳統,擁抱外來的文化。在食與住方面通常是*先被同化的,其次是有象征意義的衣著。*難改變的是信仰。這種因交流而產生同化的現象,并不限于原始民族與文明民族之間;文明程度不同的民族之間,也有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今天強勢的西方文明,逐漸同化了全世界西方之外的民族。有古老文化的民族都以不同的態度抗拒西方的影響。抗拒的立場軟弱的,同化得快;抗拒的立場強硬的,同化得慢。然而全面的現代化究竟代表弱勢民族的勝利,還是失敗?就要看你觀察的角度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我們既希望全世界的落后民族能夠享受到現代科技改善生活的成果,同時又不能不承認進步的社會對原生民族文化的殺傷力。一個民族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是人類遺產的一部分,是不應該使它自地球上消失的,可是要怎么兩全其美,既能保存原生的文化,又能使該民族過富庶的日子呢?兩者不能兼得,也許就是今天世上仍有許多民族寧愿放棄進步的機會,選擇回到祖先的原始生活的緣故吧!(本文出自《大地地理雜志》二〇〇一年五月號)干、濕文化的沉思人類的生存環境,因地理區位的不同而有干燥與濕潤之分。自生存的觀點看,雨水較多的地區,生物叢聚,易于求生,便于種族的繁衍,當然是適于人類集居之地。可是在原始時代,人與其他動物無異,困于地理環境,無遷移之知識與能力,只好在已有的環境中努力求存。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地球上才產生了那么多樣的文明而各擅勝場,使今天的我們看到世上豐富而多彩多姿的文化面貌。我*不能了解的是人類為何遍布全球各地。照理說,人類發源于非洲,應很自然地尋求河邊多水的地區生存下去。當人口增多不得不遷移時,也應該向氣候溫暖而多水的地區移動,如地中海沿岸與歐洲地區。我可以了解埃及的尼羅河成為文明的發源地,甚至可以了解兩河流域成為古文明的溫床,可是無法了解人類向難以營居的沙漠邊緣、石山之麓集中。在人類為數稀少的古代,何必跑去那些不易求生的地區呢?以色列人在摩西帶領下,過紅海到巴勒斯坦,所謂上帝承諾給猶太人的土地,不是說明人類所尋找的是地理環境良好的地方嗎?唯一的解釋是基督教《圣經》中所說的,洪水之后的世界,諾亞的幾個兒子帶著子孫分別向不同的方向分散,又因為要蓋一座通天的塔使上帝生氣,讓他們語言混亂,聽不懂對方的話。……
漢寶德的人文行腳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于山東日照。臺灣成功大學建筑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漢光建筑事務所主持人、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是20世紀后半引領臺灣現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學者,在推動臺灣建筑教育、文化資產保存等方面,都有成就。2014年11月20日在臺北逝世。
- 主題:
在這本書里,我記住了作者這樣的一句話:“我發現中國人最喜歡談自然,但是骨子里最不懂得尊重自然。”讀漢先生有關文化傳承的講述,更明確地認識到,歷史無法保存,要保存的是千古之想,萬古之愁,體認生命價值。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